mobile48365365 > 组工动态 > 干部人事

扬州持续选派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聚人心
2018年04月27日 15:14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这是116名村民摁手印留下的第一书记。”在“砥砺奋进的江苏”大型主题图片展上,党的十九大代表们纷纷为省派第一书记、省工商局主任科员王盛点赞。在江苏扬州市担任第一书记的两年,他从“挂职书记”干成了“全职书记”,修订村重大事项决策流程、开辟村微信公众号,实现了村务、党务、财务网上公开,挂任职期满后,村民代表纷纷摁手印请求留任。

  2012年7月以来,扬州市委先后选派3批共519名优秀机关干部(含省派19名)到经济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截至2017年底,全市117个软弱后进基层党组织全部转化,65个市级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沿河40万元、沿江50万元的目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6万元,是2011年的1.85倍……村级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坚强战斗堡垒,让一个个派驻村旧貌换新颜,摘下了后进的“帽子”。

  因村派人择优选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第一批市派第一书记孙步山又回村里走访调研了。在2012年第一书记出征仪式上,孙步山介绍自己是一名“生于农村、专业学农、从事农口”的“三农干部”,5年多来,他坚持每月至少回1次任职村,成长为一名“懂农业、爱农村、为农民”的“三农干部”。

  经济薄弱村积贫积弱,是农村工作的短板,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也是摆在基层党组织面前的难题。“只有农村农民都全面小康了,才是真正的小康。我们要向薄弱村选派得力的第一书记,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担负起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重任。”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的一番话,吹响了选派第一书记的集结号。2012年7月,扬州市委下发《关于选派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的意见》,向全市208个集体经营性收入低于5万元的经济薄弱村选派第一书记。通知下发后,500多名机关干部纷纷报名,组织部门根据第一书记工作的要求,认真把好人选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在报名之初,预备人选的首要条件是优秀青年后备干部,具备一定的农村工作经历,选派单位党委(组)会研究后择优推荐的党员干部。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村施策,薄弱村需要什么样的人,就把适合的人派过去,班子软弱、矛盾集中的村派党口、政法口干部,经济薄弱的村派懂经济会经营的干部,农业资源丰富的村派农业条线的干部。通过双向选择、供需对接,努力做到人岗相宜。

  首批208名第一书记到岗后,通过挖掘存量资源,发挥部门优势,积极引进外援等方法,多渠道争取资金和项目,千方百计发展村级经济,仅两年时间,全市208个经济薄弱村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由村均不足5万元上升到36万元。

  各地普遍建立健全第一书记公开承诺、工作例会、定期汇报、请假销假、廉洁自律等制度,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组织部门每月组织第一书记分片座谈交流,每季度组织第一书记学习观摩会、现场协调会,每年组织第一书记述职表彰会,任期结束后由组织部门和乡镇主管一起到派出单位汇报第一书记的工作表现与成绩,搭建起第一书记、挂职地、派出单位和组织部门四方沟通协调平台,激励第一书记扎根基层、服务发展、建功立业。

  “组织部门对第一书记工作目标压得实,考核评得准,领导常调研,成果常宣传,鞭策我们把驻村工作做出成效。”宝应县望直港镇獐狮村第一书记马晓东深有感触。马晓冬任职后,围绕提升基层党建水平、加强阵地建设、改善农村面貌、解决民生问题等方面,建成总投资200万元的25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20万元,獐狮村也在全镇年度考核中排名进位11名。

  四项目标明责任

  让第一书记干有方向

  市委组织部明确要求第一书记在四个方面担负起“第一责任”:承担起强班子、带队伍的第一责任,抓发展、强实力的第一责任,理思路、谋长远的第一责任,听民意、连城乡的第一责任。宝应县夏集镇丰收村第一书记王春春带领镇水利站长、村支书等一班人,足迹踏遍了整个任职村,列出需要改造新建的涵闸、泵站项目17个,现已完成14个。

  “决胜在于保障”,第一书记在一线打硬仗,各方的保障支持是成功的关键。各地各单位积极落实第一书记有关待遇,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派出单位领导普遍将第一书记挂任村作为党建工作联系点,定期驻点调研,和第一书记共同会诊把脉基层问题,也为全市面上决策提供鲜活案例;派出单位发挥部门力量和优势,帮助第一书记争取项目、资金、资源,从办公经费中挤出扶贫款,帮助他们认真履职,干出成绩。省民政厅挂职仪征市刘集镇古井村第一书记刘育林,结合民政工作职能,调研形成《古井村特困群众现状调研报告》,推动省级层面建立了分散供养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对象关爱照料制度,并推动在仪征最早实现政策落地,为全村57位散居五保老人全部落实了照料人。同时,筹集700余万元用于村“民生综合服务体”改造、地下污水管网建设和环境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市委组织部积极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将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结合起来,由派出单位会同县级组织部门、乡镇党委进行年度考核,任职期满进行任期考核。市委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优先考虑工作出色、成绩突出的第一书记。几年间,先后有178名第一书记得到提拔使用,进一步树立了“人才到一线锻炼、干部从基层选拔”的鲜明导向。

  解难题提能力

  乡村面貌处处新

  “要想富,强支部!”仪征市陈集镇杨庄村第一书记张志军爽朗地说:“没有过硬党支部,就是不通致富路!”他带领杨庄村“两委”班子反复磋商、多方征求意见,逐步明晰了发展思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社,投资125万元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村集体每年增加经营性收入22万元。

  近年来,扬州市出台《关于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农村富民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要求第一书记在提升服务动力、服务能力、服务实力和服务活力“四种力”上做文章,重点服务好困难群体、农民党员、致富带头人和党员骨干等“四个重点”。团结带领村里一班人务实干事,通过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社等途径,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局面。同时,狠抓村级组织后备队伍建设,先后培养村级后备干部569人,发展党员475人,保证村级工作有人接得上、干得好。

  经济薄弱村、软弱后进村的问题多种多样、复杂多变。第一书记到村后,首要任务是进行深入的摸底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邀请专家进行修改评比,为所在村制定3-5年发展规划,确定第一书记任期目标和任务。广陵区头桥镇大同村第一书记姚军通过调研,撰写了《关于大同村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将工作着力点放在了加强软弱后进村级党组织建设上,通过新组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党支部1个,为驻村22家企业党员成立“流动党员之家”,培养后备干部2名、“三强型”村干部7名、“双带型”干部20名,成立农民集中安置区“夕阳红民情观察团”“和事佬工作队”等社会组织,有力提升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市委组织部定期收集掌握第一书记工作实绩,编印《扬州市第一书记工作成果巡礼》,向派出单位通报工作实绩。第一书记到村后普遍做到了善于分析、立足实际,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针对村级组织软弱后进、集体经济发展薄弱、矛盾问题突出、村级管理混乱等问题,有计划地为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真切感受到变化。仪征市陈集镇汪云村第一书记徐文忠,2016年到村后,因地制宜谋划强村富民新路子,投资200多万元新建900平方米的村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划拨经营场所、购买插秧机等途径,积极扩大农业合作组织规模;实现税收100余万元,改变了村里一直以来零税收的落后面貌。

  只有精准发力,才能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第一书记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调派出部门政策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资金优势向基层倾斜,通过培育产业、引进项目、争取政策等多种方式,努力为任职村找准脱贫增收的路子。来自市发改委的王峰,2014年来到高邮市甘垛镇沙贯村,组织实施集体增收引进增量、盘活存量“双量”行动、环境整治亮化美化绿化“三化”行动;驻村工作期间,累计对上争取资金2610万元,盘活村集体资源增收34万元,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先后突破30万元、50万元大关,培养带动了一批“三强型”村干部和“双带型”党员,将原来全镇排名倒数第二的村发展成为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第一书记给我们村带来的变化太大了!”广陵区沙头镇人民滩村党总支书记宦文冬感慨道。第一书记方震到村不到1年,对上争取资金272.6万元,拓宽村组道路2.6公里,新装路灯208盏,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率达100%,改善了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5年多来,一批又一批的第一书记带着任务、带着责任、带着重托,认真履职尽责,主动与村“两委”协调配合,发挥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的积极性,帮助理清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发展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留下了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 附件:  

相关信息
mobile4836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