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48365365 > 时代风范 > 小巷总理

张竹山:“奶牛书记”的致富经
2018年05月29日 15:10  来源:泰州市高港区委组织部

  在泰州市高港区,口岸街道的引江社区非常出名,多年前是因为“最落后”,如今是因为“最富有”。统计显示,2004年,引江社区集体收入不到3万元;2017年,该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达800多万元,再次获评泰州市“强富美高”十佳示范村,成功打造“江苏省美丽乡村”。十年磨一剑,社区实现由“最穷”到“最富”的乾坤大逆转,身为引江社区党总支书记的张竹山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张竹山是贫苦人出生,15岁时相继失去了奶奶和父母,与两个年幼的弟弟相依为命,依靠勤劳的双手,在全村率先办起了家具厂,凭借精湛的技艺和诚信的品格,家具生意蒸蒸日上。在他的帮助和带领下,全村在外打工的木工都回家从事家具行业,在周边小有名气。2004年,在组织和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下,张竹山当选为引江社区的村党支部书记。上任那天起,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三条“规矩”:一要对组织负责,二要对身边同志负责,三要对老百姓负责。一直以来,张竹山不忘初心,即使被任命为高港区口岸街道(临港经济园)副主任科员、综合执法局副局长,社区党总支书记仍然是他的“第一身份”。无论身在何处,张竹山时刻牢记着“带好班子、发展经济、惠及民生”的使命,要当好社区的掌门人。多年来,他身先士卒养奶牛、种蘑菇,带头创业,引领全民共同致富,让这个涉农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民皆富我亦富,此为真富

  2000年,时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张竹山,投入50多万元资金,平整废沟废塘,引进20头奶牛,创办了全区第一家奶牛养殖场。“一人富不算富,只有带领全体群众共同致富,带领全村人民过上好日子,才是一名称职的基层干部。”当时的引江村还没有摘掉经济薄弱村的帽子,于是张竹山决定以自己的产业为基础和龙头,带领村干部和群众走共同创业致富之路。2007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竹山发现养牛的同时可以种植双孢蘑菇,形成循环经济,于是立即带领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种植,自筹资金60万元,很快建成1400多平方米的蘑菇大棚,当年的蘑菇产值就达35万元,并且为8名贫困群众提供了工作岗位,让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

  尝到了蘑菇种植的甜头后,张竹山便鼓励引导社区居民发展蘑菇规模种植,村集体提供免租金土地,社区干部进行技术指导,实行订单保底销售。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参与双孢蘑菇种植的群众越来越多,掀起了一股比创业、比致富的热潮。为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张竹山带领社区干部多方调研、考察,积极动脑思考,推进传统养殖逐渐向特色种养殖转变,建立了班正平葡萄园,他的奶牛场无偿提供牛粪作为有机肥,目前葡萄园已颇具规模,收益良好。为了帮助更多的村民创业,张竹山亲自出面为有意创业的河东居民提供贷款担保,成立了农机具专业联合团队,通过农机具租赁、运输等方式,有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社区丰四组的丁震长期在外打零工,没有固定工作,收入也很微薄,了解相关情况后,张竹山多次帮他跑有关部门办理手续,建起了一家现代农业园,让他成功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对困难户、贫困学子、孤寡老人、病灾户等弱势群体,张竹山时刻放在心上,与社区“两委”认真研究制定帮扶措施,设立了扶贫专项资金,每年累计帮扶资金近20万元。社区丰一组的季国民,患有尿毒症10多年,依靠每周三次的透析维持生命,多年来,张竹山坚持经常上门看望,嘘寒问暖,用真心真情关心他,张竹山个人和社区干部累计帮扶10多万元,帮助他树立起生活的信心。老圩东组的低保户李玉兰,丈夫、儿子早逝,老人生病张竹山主动帮她联系医院,住院期间,多次去医院了解病情,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关心照顾。担任社区党总支书记以来,张竹山和社区干部先后共帮助6家危房户翻建房屋,解决住房问题。社区五保户范志义、陆学车生病时,张竹山亲自守护在手术室、病床前。每年张竹山都会以个人名义,自掏腰包拿出万元以上帮扶社区弱势群体,并发动党员干部和群众,采取集体捐赠、党员干部带头捐助等方式,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不辍学,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如今,张竹山的奶牛场存栏奶牛320头,累计为社区近20名特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并赠送公牛犊给困难家庭户饲养,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同时,积极动员社区能人企业家对贫困户伸出援助之手,华强照明集团为社区32名残疾人、26名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对社区的富余劳动力,张竹山通过摸底子,逐一登记造册,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就业。2017年,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9607元,是2008年的4倍;社区跻身泰州全面小康建设“十强村”;张竹山也荣幸地被省委授予“吴仁宝式”优秀村书记、江苏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突出贡献奖。

  集体更富生活富,此为共富

  经过几年的奔波,张竹山先后多次跑省、市、区相关部门,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一座现代化码头在引江河畔建成并投入使用。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紧邻引江河的引江社区出资几十万元投资建设了这座内河码头。“码头是各类生产要素的集聚‘洼地’,建成后将进一步辐射带动社区经济的繁荣。”张竹山说。

  近年来,为提高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张竹山可谓动足了脑筋,深挖码头和墓园两大“财源”,走出了一条具有引江特色的发展路子。他首先从社区闲置资源入手,将集体所有的旧村部办公室、门面房、学校等闲置、半闲置资源一一清点,进行改建,规范租售章程,并且加大村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为海混凝土等多个项目,提高了村集体资源的使用率。与此同时,张竹山还多次登门拜访在外能人,动员他们回乡创业,为家乡发展多作贡献。在他的感召下,在外能人纷纷回乡创业,目前村里已有羽毛加工厂、服装加工厂、诚雨机械厂、诚雨纺织厂等多家企业落户,一些能人还投资水产养殖、运输、餐饮、洗浴等行业。

  在张竹山的谋划下,引江社区在全区率先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1280亩耕地全部流转,组建3家“小农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取得较好成效。投资500万元建成了4000平米标准化农机仓库,打造农机4S店。为继续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能力,社区在原有农机仓库的基础上,通过引进粮食烘干设备,打造为农服务综合体,真正让农业增收又增效,农民得实惠。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引江社区彻底甩掉了“穷帽子”,近几年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以百万计,并成倍增长,增幅在高港区名列榜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0年前翻了一番还多,绝大多数贫困户成功脱贫。为了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居民,张竹山召集社区干部制定了公交惠民、高考奖励、春节

  民生大礼包、股份合作社分红等一系列帮扶弱势群体、服务社区居民的惠民举措,涵盖了吃住行多个方面,令周边注目和艳羡。

  脑袋愈富代代富,此为久富

  张竹山是个有思路、有点子,敢作敢为、敢闯敢试的基层干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社区的一家之主,张竹山明白社区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满足于现状,固步自封,将避免不了“富不过三代”的结局。早在几年前,张竹山就意识到,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因此,他创新地提出大力发展引江观光旅游农业的口号,这一理念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不谋而合,并且正在一步一步地慢慢实现。为发展乡村旅游,完善配套设施,引江社区对原宁都部分河道打造了生态驳岸,真正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对老圩东、三圩东组的墙面统一刷新并配上富有乡村特色的彩绘,增加村庄文化底蕴。2017年社区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江苏省“美丽乡村”、泰州市“强富美高”十佳示范村验收,幸福家园模型小有成就。

  目前,引江正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利用社区流转土地中的近300亩农田打造集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同时,将在现有文化基础上,进一步依托村庄现状特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带动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打造以乡野生活为主题的引江乡村文化旅游示范区。重点建设农业观光园、采摘园、休闲农庄、乡村民宿、乡村度假村等,以特色农村风貌、民俗风情、田园风光、农业生产体验、特色农产品等为旅游吸引物,重点推广田园风光游和村庄文化游两条旅游线路,在吃、住、行、游、娱等方面吸引游人的驻足,打造引江特色品牌。

  在张竹山头脑中的那个幸福家园的美好蓝图正在慢慢从他人眼中的“空中楼阁”变成万众期待的“引江乐园”。通过旅游开发将带动本社区农户拓宽经商与就业渠道,鼓励贫困户发展采摘园、家庭式农家乐、特色农产品销售、旅游服务等家庭式商业,推动农户脱贫致富,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秀的乡村。

  情系社区,心系社会,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是张竹山毕生的奋斗目标和永远的追求,引江河畔的这位“奶牛书记”正用他的致富经不断描绘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引江篇章。(庄坤江、张超)

  • 附件:  

相关信息
mobile48365365